治標的高血壓藥物

治標的直接危害

所有高血壓病人的惡夢,就是擔心血壓控制不好時,發生腦中風,心肌梗塞,心臟衰竭等嚴重急症甚至死亡!

所有降壓藥物的臨床統計,幾乎都沒有比比使用者,可以有效的降低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發生率,而絕不代表著『使用了這些藥物之後,就不再中風及心梗塞』!這說明了這些藥物都有著先天上的缺陷,那就是都以治標為基礎。雖然高血壓是引發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主要因子之一,但並不代表血壓調降之後,就不會發生這某種主要致命疾病,要根本的解決,還是得用「以柔克剛」或得用上一小節「以柔克剛」的策略,以減低組織纖維蛋白原(Fibrinogen)的方法,讓血栓和血管粥狀油污消除於無形才可能奏效。

心臟衰竭的治本解決就只能靠增加心臟力來幫忙,當然同時適當的擴張血管,以減輕心臟的負擔也相當重要。以目前ABCD的降壓藥物,最多只能做到減輕心臟的負擔而已,長期使用反而適得其反。

治標的間接危害

撇開能夠有效降低血壓與否,也不會因為以上會發生腦中風,心肌梗塞,或心臟衰竭,至少使用降壓藥物不能和癌症,腎衰及肝炎等其嚴重疾病連上關係,可惜的是,,這些的確和這是一些相當有意義的關聯!

這主要的問題仍然是發生在它們的基礎治療觀念──治標。

根源著手。癌症的絕大部份發展,是和『缺氧』有著密切的關係;同樣的血壓衰竭也是和『缺氧』及『血壓不足』息息相關,而這導致問題本質都是以擴大血管之治標樣降壓的先天缺陷!要克服或糾正缺陷,就必需動用到前面說的:“從心做起,將本求力”以及“天地之間,浩然正氣”兩套的治本概念才能挽回。若是要通過由運動來加強心臟的“力”及血管中的“氣”,則建議以持續不斷的有氧性運動(例如每日健走六千步以上)。

高血壓藥的研究室報告

『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』

二千四百年前,西方醫學之父:希波克拉底,影響西方醫學以解剖與臨床為主流之醫師,並在古希臘時就以立下俗稱醫師誓詞的希波克拉底誓詞,成為幾千年來西方醫生傳統的上行醫的道德規範起源。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,轉變西方經濟,軍事與科學的崛起,從而這西方醫學成為了醫學的主流。只可惜這條發展的脈絡史以解剖死人為主的唯物科學發展下去,這讓“主流”的藥學與臨床醫學對所有的疾病敵人,因此不是施以“刀槍”,便是投以“毒物”以求快,狠,準。這好像現在滿街的速食餐飲一般,只能對腸胃的搶劫投予所好式的「商業化」,並讓人再度消費為目的。不消說,當「利」字擺中間之時,道德誓詞自然置兩旁了。

進化到今,醫院,診所,藥局的開立與保險(含健保)的封閉型對價關係,藥物研發,器材製造的觀念與政府的“主流”態度等也是這樣。吃不死,醫不好,立見效之「治標」為首要目標(例如高血壓藥物),畢竟這最好賺。對醫師說病人能多檢驗那就盡量多花一些,反正業績掛帥之下,者也願意(保險給付)之下,皆大歡喜。再者,越是檢驗越有機會開刀進房,當然這對醫院上上下下自是雨露均霑,病人也能額手稱慶,畢竟眼中釘,肉中刺一次就刀入病除。

也因此沒有人會知道病從那裡來,反正下一再長出時,再進醫院診所或藥局之時,只會隱約聽到“歡迎光臨”的嗡嗡刷卡聲,能不能出來來就只能看病人的造化了!這也是為什麼急性發作(如細菌感染,病毒預防,外科傷害等)可以很快解除,但對於慢性疾病,“主流”只能治標並且常使病人走入不可挽回的惡性循環裡。

與「非主流」(例如中醫)從四千年前就以臨床診視視活人輔以藥食相關為主,並加入內外在環境與自體機能運轉等協合平衡概念,而發展出特有的起作用的系統(如氣血,經絡),只可惜這條發展的脈絡由於經濟,軍事與科學的落後,在現今打入“非主流”之列!現有中醫由於藥材,器材,教育方式與行醫環境等限制,雖然有尋求治本之態,但仍無法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趨勢,僅走向經驗學,考古學的框框之中,無法存在祖宗的陰影。

所幸患有還有一些新興的醫學類相關科學,例如分子生物學,基因學等等,在植入醫療體係後,隱然形成一股“不入流”的醫學,再通過由預防醫學的概念興起,或許可以將這些慢性疾病(心血管,腫瘤,代謝,生殖等疾病),結合上述主流與非主流醫學的優點,尋求治療本式的方法實現。

就像是我研究血管的動脈粥狀硬化一樣,它的形成大概需要20-30年左右,而很多朋友仍然期望著是否能在幾天甚至或幾月內「藥到病除」呢?困難…………我仍然依我這“不入流”的醫學精神,提供各位讀者最新的醫學解答和以這最古老的醫學觀念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作為各位和這些疾病作戰的最高指導原則。

高血壓藥物的作用機轉

*高血壓發生之源頭

高血壓不是疾病,高血壓是身體自發的自救機制,為了使缺血得不到氧氣、養分的細胞而形成高血壓,讓血液可以順利達到貧瘠細胞之地。這也是大腦中樞遇到細胞 哀號的求救訊號後,最快速的解決方法,略微提高血壓,血液就能快速緩解細胞缺血缺氧的問題。

*現有高血壓藥的設計策略

西方的醫學哲理起源自根深締固的西方「二分法哲理」,因此在西醫的眼底,不是健康就是疾病,沒有所謂的亞健康的無病呻吟狀態,因此在對付高血壓這一個症 狀,當然是視它為一種「疾病」,非除之而後快!加上現有藥廠是以利益為最優先考量,因此像現在這類既快速、又短效、又有長期依賴性的高血壓藥物,當然是上 上之選。因此在設計上當然以快速消除高血壓的血管壓力為主策略,當高血壓的數值降低,高血壓的直接衍生問題當然就可以預防,至於高血壓的根本原因,從來就 不是他們的關心重點。

*高血壓藥物的種類

全世界目前的高血壓降壓藥物只有五種,以它們的英文開頭恰恰好區分為A、B、C、D。

  • A = 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(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: ARB)
  • A= 血管收縮素轉化?抑制劑(Angiotensin Conversion Enzyme Inhibitor : ACE-I),
  • B=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(Beta-Blocker : BB),
  • C=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(Calcium Channel Blocker:CCB),
  • D=利尿劑(Diuretics : D)。

A、B、C四種藥物都以抑制或阻斷的方法,令血管鬆脫不收縮以達到擴張血管的功效。利尿劑D則是以強迫排除水份的方式,使血液濃縮,以達到降低高血壓的功能。

*身體自發的恆定作用

身體是以兩個方式維持對細胞血氧供給的恆定補充:

  1. 透過腎臟上方的腎上腺分泌出一種叫做「醛固酮」的物質,透過 它刺激腎臟而讓鹽分再多吸收一些,水分也將多回收一些(包括口渴喝水),因此血液中水份增加,血管的壓力也相對提高加強了。
  2. 就是讓小動脈收縮的方式。透過腎臟生產分泌出一種叫做「腎素」的酵素,它專門將一種從肝臟大量製 造而且在血管中到處流動的原料:「血管收縮素原」分解製造成血管收縮素的半成品,一般稱它為「血管收縮素原1號」。但是一旦它流經到肺臟及腎臟之時,那裡 會分泌出一種叫「血管收縮素轉化?」的酵素,將這個「血管收縮素原1號」轉化成「血管收縮素原2號」。這個「血管收縮素原2號」除了會刺激腎上腺分泌能醛 固酮之外,還能刺激所有的小動脈收縮。

*高血壓藥物的介入

  • A類高血壓藥: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-ARB: 就是將「二號血管收縮素」要進入動脈的鑰匙孔阻 斷塞住,於是血管不但不收縮,反而會比平常還擴 張一些。
  • A類高血壓藥:血管收縮素轉化?抑制劑-ACE-I:則是將製造「血管收縮素轉化?」的酵素,在肺臟 及腎臟處加以抑制去除。
  • B類高血壓藥: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-BB:它主要是將刺激腎臟分泌腎素的交感神經訊號截斷。
  • C類高血壓藥:鈣離子通道阻斷劑-CCB:,這個原先是設計用來對付癲癇症的藥物,後來還是廣泛的被使用在降壓方面。
  • D類高血壓藥:利尿劑-D:顧名 思義就是強迫增多尿液的排放。

隱性高血壓研究的最新進展

隱性高血壓是指病人在診間測得的血壓偏低,導致日常生活中及睡眠中的高血壓症狀難以被診斷出,恰好與白袍高血壓相反。醫療場所檢測血壓低於正常值,使得這部分高血壓病人無法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,患者風險等同於持續性高血壓。《European Heart Journal》11月10日的刊文《Masked hypertension: understanding its complexity》,有助於更加認識隱性高血壓(masked hypertension)。

自動化診間血壓監測(AOBP)可有效減少白袍高血壓,但其對於隱性高血壓的診斷不起作用。動態血壓監測(ABPM)是鑒定隱性高血壓的有效手段。家庭血壓檢測(home BP monitoring)相比於ABPM,敏感度較低且不能監測出夜間高血壓。根據以往的研究以及共識,隱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:AOBP < 135/85 mm Hg(或人工診間血壓 < 140/90 mm Hg),且ABPM值升高(白天BP ≥130–135/80–85 mm Hg、夜間(睡眠)BP ≥120–125/70–75 mm Hg)。

隱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包括:生活壓力、吸煙、酗酒、身體失去健康,尤其是針對肥胖人群。隱性夜間高血壓常與失眠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相關。隱性高血壓在非裔美國人/糖尿病患者以及慢性腎病患者中發生率較高,發生率為30-80%,且多表現為夜間高血壓。

為了控制高血壓,首先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,以證明治療隱性高血壓(尤其是夜間隱性高血壓)可以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,使死亡率下降;其次,ABPM也應納入醫療保險,以保障隱性高血壓的高危險族群。

參考文獻
Franklin, S.S., E. O’Brien, and J.A. Staessen, Masked hypertension: understanding its complexity.
European Heart Journal, 2016: p. ehw502.

內容轉自:https://goo.gl/zo1Bqm

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後導致痛風

台灣五十歲以上老人,每兩位就有一位是高血壓患者,全台灣約有420萬人罹患高血壓,而國人用藥量蟬聯第一名的高血壓藥物,就是赫赫有名的脈優。高血壓控 制不好會引發心肌梗塞、腦中風等危險,但是高血壓藥物過度或不當使用,也會引發其它副作用,國際多篇研究指出,長期只用降壓藥會明顯導致洗腎、引發癌症、 心臟衰竭等,但根據最新美國研究發現,赫然發現使用高血壓藥物,竟然會造成高血壓患者罹患痛風!

痛風是因為嘌呤(普林)代謝障礙,使尿酸累積而引起的疾病(也就是尿酸過高),又稱代謝性關節炎。由於尿酸在人體血液中濃度過高,則尿酸鹽結晶在身體各部 沈積的數量也越多,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導致,特別是在關節膜或肌腱、末梢血液循環較差及體溫較低的地方,尿酸鹽結晶容易沉澱;例如大腳趾及其他腳 關節等,較容易發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。

美國追蹤2000~2007年,介於29~79歲,共約5萬人,因高血壓患者產生痛風的發生率,發現服用高血壓藥物會造成高血壓患者的痛風。該研究針對現 有高血壓藥物做全面性的分析與探究—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(ACE-I)、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(ARB)、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(B-Blocker)、 鈣離子阻斷劑ARB)以及利尿劑五大類高血壓藥物。

這些高血壓病患使用的高血壓藥物中,ARB、CCB類的高血壓藥對高血患者痛風的風險很小,但是相反的,ACE-I、B-Blocker、利尿劑這三種高 血壓藥則明顯造成高血壓患者的痛風。這類高血壓藥物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尿酸,因而導致身體尿酸過高,使尿酸鹽結晶沉澱,形成痛風。究竟問題出在哪裡?讓我們 深入分析。

首先,我們必須先知道尿酸的排泄方式:人體內尿酸的總含量約一公克,每天約有三分之二會因新形成及排泄而更新;排泄的方式,三分之二由尿液排出,三分之一 由腸道排出(慢性腎衰竭病患,從腸道的排出量相對地增加)。尿酸經腎臟的腎絲球濾出後,大部分由近端腎小管再吸收回來,然後再經由遠端腎小管分泌出去;其 中部分的尿酸又會再吸收回來。因此尿酸的分泌及分泌後之再吸收,即成為決定血中尿酸濃度高低的因素之一。人體在水分充足狀況下,尿酸的排泄會增加;但在缺 少水分狀況下,會使尿酸的再吸收增加。

ACE-I類高血壓藥會讓高血壓患者的血管擴張;而B-Blocker類高血壓藥會使高血壓患者心跳脈搏減緩,在這兩種高血壓藥沆瀣一氣的作用之下,身體 末梢循環變得更差、更糟糕,因此可能是因為這樣的因素導致尿酸鹽結晶特別容易沉積在關節處,引發痛風!

利尿劑類高血壓藥,顧名思義就是強迫高血壓病患排尿,讓血液中的水分減少,醫學研究指出,身體一旦水分缺乏,就會增加尿酸的回收。全球心血管醫師用藥指引 JNC7 (The Seventh Report of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Detection,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),將Thiazide類利尿劑類高血壓藥列為治療一般高血壓的第一線用藥,所謂第一線用藥就是泛指症狀較為輕度、剛開始有高血壓症狀, 血壓在150~160以下的高血壓病患。目前常用的利尿劑類高血壓藥物有: Aldactone(安達)、LYSIX(克利淨) 、 Uretropic (通舒錠)、Slosat(賜樂泄)、Landuet(帝脈)等。

在我們每個腎臟裡大概都藏有100萬個腎元,每個腎元前端為一團微血管組成專門過濾物質的「腎小球」,緊包著它的就是後面拖著長長的、用來控制水分排放及 回收鹽分的「腎小管」。利尿劑類高血壓藥就是在腎小管上阻斷血液中水分回收,連帶也將鹽分排出體外,因此血液中的水分會快速被抽掉,這樣的結果雖然讓血壓降低了,但也間接使得體內尿酸增高。因此使用利尿劑高血壓藥物的病人,若發生高尿酸血症,則應立刻停止使用利尿劑類高血壓藥,以避免帝王病—痛風找上門!

其實談到痛風,一般可以想到的原因是: 餐餐大魚大肉、喝酒過量、常吃含有大量嘌呤的內臟及富含嘌呤的食物等,似乎遠離這些食物就可以避免罹患痛風,但這其中有多少人納悶,即便飲食清淡,為什麼 還是受到痛風的摧殘。大家萬萬想不到,原來醫生要我們按時服用的高血壓藥,是導致痛風的原兇之一。若高血壓藥這種化學物質有這麼多的缺陷,那麼研發以天然 草本、非化學成分的配方來治療高血壓則勢在必行,抑或是解決現有高血壓藥物缺陷,方可突破高血壓藥物對高血壓病患的身體危害。

文獻資料:

  1.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Detection,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;JNC7 (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)
  2.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risk of incident gout among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(BMJ. 2012 Jan)
  3. <<高血壓革命:根源之道—只用降壓藥找死>> (陳志明博士,2012.4月)
  4. 成大醫院內科 衛教園地資料

使用高血壓藥ACEI、ARB導致病患血紅蛋白下降

血液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營養傳遞渠道,血液由血漿和血球組成,其中紅血球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球,90%由血紅蛋白組合,這種特殊蛋白在人體內, 主要功能就是載運氧氣,若是這種功能性分子異常或是不足,身體在長期缺氧的情況下,會導致什麼嚴重後果,相信不須多加著墨,讀者自然明瞭。 其實治療高血壓的原始想法就是將血壓降低,但原本如此簡單、看似正反的兩端,卻因為高血壓藥物以非“自然”的手段強制將血壓降低,而演變出許多大大小小更 嚴重的問題。

讓我們進一步釐清正確觀念: 
高血壓是因為身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供給,而產生的自救反應。基本上,身體已經經過第一道缺氧狀態,若施以不正確的高血壓藥物(這些高血壓藥物仍舊以擴張血管、降低血液體積的方式來降低血壓,現今醫學界仍沒有突破性的降高血壓作用機制),則身體失去自救的機會(也就是高血壓症狀),又再次得不到充足的血 液,這時第二道缺氧又再次攻擊,因此再強壯的身體,都無法負荷這種長期缺氧打擊,漸漸的身體的各項機能、臟器等都紛紛投靠上帝去了。

我們提到的這兩道缺氧攻擊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情況,但2012年的國際研究發表,發現高血壓藥物會讓血紅蛋白降低,特別是: 血管收縮素轉化抑制劑(ACE-I)、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(ARB)這類高血壓藥,若用在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、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身上,可能會導致血紅 蛋白(Hb)下降。

這份研究追蹤了2004年到2009年間,使用ACE-I、ARB和CCB類高血壓藥物的病患,在使用前和使用後一年,血紅蛋 白的數值和改變的情況,其中14,754人使用ACE-I、751人使用ARB、3087人使用CCB高血壓藥。結果發現,高血壓患者使用ACE-I類高血壓藥,確實會使血紅蛋白(Hb)下降,而使用CCB高血壓藥的高血壓患者,則是有小程度上的數值下降。

這種專門載運氧氣的功能性分子減少了,等於是讓身體在缺氧又缺血的情況下,再補上第三次缺氧攻擊!! 這也就不難了解,高血壓藥物研究為何會雨後春筍般的激增: 長期使用高血壓藥,導致癌症、洗腎、心衰和早死等結果。

我們可以明確知道,這使用了4~50年的高血壓藥並不完美,它是有問題的! 短期的使用或許沒問題,身體還可以負荷高血壓藥的摧殘,但若是要長期且只用高血壓藥來控制血壓,健康將逐漸遠離。正確治療高血壓方式,應尋求根源治本方式,從加強心臟力來降低血壓,如此才符合身體正向之道,而不應淪落甘於只求快速緩減高血壓症狀,卻沒根本解決問題的現有高血壓藥物,所以高血壓治療應該朝 向根本治療,這是政府與醫學界都應共同努力之目標。

參考文獻:

  1. <<高血壓革命:根源之道:只用降壓藥找死>> (陳志明博士2012 April)
  2. Association of Angiotensin-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therapy initiation with a reduction in hemoglob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out renal failure(Mayo Clin Proc. 2012 Dec)

孕婦使用ACEI、ARB高血壓藥導致胎兒異常

妊娠高血壓是指婦女在懷孕時罹患高血壓,這對於原本血壓就偏高的孕婦是一種身心皆折磨的疾病,一方面擔心產後持續的高血壓症狀,另一方面又擔心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影響。

其實大部分妊娠高血壓在產後12週內,高血壓的情況會獲得紓解,恢復到正常的血壓數值。而懷孕期間,妊娠高血壓嚴重者,會投以藥物治療,由於孕婦的特殊體質,用藥上本來就多有限制,因此治療孕婦的高血壓的現有高血壓藥物是否適合仍舊是一大問號。

在一般使用的高血壓藥物中,用來抑制腎素、血管收縮素及醛固酮系統的高血壓藥,被廣泛的運用在控制高血壓和治療心臟衰竭上,例 如ACEI、ARB這類的高血壓藥物。孕婦在懷孕時服用高血壓藥物,特別是初期懷孕三個月使用ACEI、ARB這類的高血壓藥物,會導致胎兒甚至是新生兒 的腎臟功能損壞,高血壓藥導致其腎功能損壞的研究已被證實!國際研究學者發現,孕婦妊娠高血壓若使用ACEI高血壓藥物,將會使胎兒產生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以及中樞神經的缺陷。因此抑制腎素、血管收縮素及醛固酮系統的ACEI、ARB類高血壓,孕婦應避免使用。

ACEI、ARB類高血壓藥物作用在腎素、血管收縮素及醛固酮系統機制如下:
ACEi高血壓藥把製造?血管收縮素轉化?的酵素消除、抑制,所以一號血管收縮素、二號血管收縮素和醛固酮皆被阻斷,無法釋放。在這種高血壓藥的化學作用 下,導致兩個結果: 血管不會收縮、血管體積減小,高血壓就逐漸下降。而ARB高血壓藥,則是將?二號血管收縮素?要進入動脈的通道阻斷,於是血管就不收縮,反而比平常還擴張 一些。

ARB類常用高血壓藥物有: 博脈舒(Blopress)、可悅您(Cozaar)、得安穩(Diovan)、賜降(Sluxdin)、舒心樂(Valsart)ACEi類常用高血壓藥物有: 得降(NDING)、樂壓錠(STINTEC)、血樂平(CEPORIN)、悅您錠(RENITEC)、壓舒寧(VASTRIL)…等

儘管這些高血壓藥在動物實驗階段未有畸形狀況,而孕婦使用ACEI、ARB這類的高血壓藥物,也尚未被證實會造成胎兒畸形,但在最新的流行病學研究卻明確指出,孕婦在孕期3個月期間,服用高血壓藥,將會明顯導致胎兒畸形機率提高。

因此婦女在接受ACEIs、ARBs類的高血壓藥物治療時懷孕,應盡量避免再使用這類高血壓藥物,尤其是在懷孕前三個月的時候更須小心謹慎。

參考文獻:

  1. Is there an embryopathy associated with first-trimester exposure to angiotensin-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s (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. 2012 Aug)
  2. 慢性高血壓婦女於懷孕與哺乳期間的高血壓藥物治療(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012)
  3. <<高血壓革命:根源之道:只用降壓藥找死>> (陳志明博士2012 April)
  4.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

心因性慢性缺氧型高血壓

主要指這類的高血壓問題起源於心臟功能的不全或損傷,而使血液的輸送壓力不足以滿足部分細胞所需,所導致的全身組織或局部器官發生慢性缺氧,組織細胞為了補充恢復正常功能所需的能量,而所採取代償性血管收縮的一種反應症兆。常見的心因性原因為心肌老化、心臟衰竭、二尖瓣膜脫垂、瓣膜閉鎖不全等等問題。

呼吸性慢性缺氧型高血壓

主要指這類的高血壓問題起源於呼吸功能的不全或阻隔,而減少了氧氣的供給以及氧氣交換效率,導致全身組織或局部器官發生慢性缺氧,組織細胞為了補充恢復正常功能所需的能量,而所採取的一種代償性血管收縮的反應症兆。常見的呼吸性原因為慢性鼻炎過敏性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、空氣污染、抽菸、肺泡感染等等問題。

血液性慢性缺氧型高血壓

主要指這類的高血壓問題起源於血液功能的不全或不足,使氧分子的搭載能力降低或者損及氧氣交換功能,導致全身組織或局部器官發生慢性缺氧,組織細胞為了補充恢復正常功能所需的能量,而所採取的一種代償性血管收縮的反應症兆。常見的血液性原因為地中海型貧血缺鐵性貧血、脾臟發炎、腎臟衰竭等等問題。